(甘肃省)2017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2-02-23 20:22 作者:admin 字数: 字

——2016年12月15日在兰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兰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栾克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和“做大做强做美兰州”的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聚焦中心带动,奋力攻坚克难,加速推动发展,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和本届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奋进中的兰州,展现出一幅发展提速、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

——这五年是“做大兰州”卓有成效的五年,中心带动的空间格局不断拓展。编制实施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221平方公里扩大到741平方公里。抢抓“国办47条”政策机遇,获批建设国家级兰州新区,形成老城与新区互动发展的“大兰州”格局。高新区、经济区实现增容扩区,东部科技城、青白石等重点区域开发积极推进。建成西客站、兰新高铁和中川城际铁路,铁路交通跨入高铁时代,中川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国际和地区航线达到21条,兰州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五年是“做强兰州”卓有成效的五年,中心带动的实力水平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3%,预计今年达到2220亿元以上,是2011年的1.6倍,占全省的比重由27.09%提升到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85%。全市300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累计减贫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下降到1%以下。五年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7300多亿元,引进各类500强企业56家,为做强兰州带来了新的支撑。

——这五年是“做美兰州”卓有成效的五年,中心带动的环境形象明显改善。特别是面对长期严重的大气污染,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市联动、全民行动,齐心协力向大气污染宣战,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创造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被“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为2015年度十大幸福城市之一。成功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赛事,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成为国内马拉松十大金牌赛事和国际田联铜牌赛事,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了“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美好形象。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可达5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66倍和4.23倍。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连年大幅增长,截至今年11月28日突破1000万人次,是2011年的3倍。

五年来,全市上下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实现突破性转变。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94∶48.27∶48.79调整为2.7∶34.82∶62.48,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3.6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2.7%,预计达到99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8.3%提高到44.9%。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预计增加值达到29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是2011年的2.82倍。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创建工作深入推进。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增强,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可达8742亿元和8177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28倍和2.8倍。

五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开发建设兰州新区,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一个产业新城正在快速崛起。累计完成投资1986.58亿元,基本建成核心区1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形成区内路网482公里,兰秦快速通道、中马铁路建成通车。引进产业项目318个,建成投产49个。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营,注册企业200多家。建成市体育学院和6所中小学、幼儿园,大型职教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完成造林绿化18.3万亩,建成栖霞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预计今年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是获批建区时的3.84倍。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解决了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成为疏解老城区功能的主阵地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为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五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完善综合功能,城市承载力逐步提升。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完成总工程量的76%,2号线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全市人民的地铁梦即将变成现实。推进“139”城市骨干路网和“321”环城公路网建设,南山路、北环路2条城区交通大动脉建成通车,南绕城、北绕城东段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拓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92条,建设黄河大桥5座,建成“上跨下穿”工程4个,新建人行过街天桥地道54座。建成七里河至安宁快速公交专线,开通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黄河水上公交。积极破解城市安全供水难题,开工建设新的水源地工程。建成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理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实现城区燃煤锅炉天然气全改造。建成黄河风情线健身步道22公里。新建马拉松主题公园等开放景观,城区新增、改造绿地2345.6公顷,绿地率由26.7%提高到32.63%。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了城市历史记忆和建设成就。

五年来,全市上下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二元结构差距,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制定实施“1+21”精准脱贫方案,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贫困地区倾斜,五年整合投入财政资金182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3.73亿元。新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种植面积55.15万亩,累计达到145.21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3家。新建农村公路2346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引洮工程榆中项目开工建设,完成39座大中型泵站改造,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解决了4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万户。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村委会、文化广场全覆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5个、市级美丽乡村60个。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04倍缩小到2.76倍。

五年来,全市上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加。累计投入资金168亿元,兴办为民实事129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3.87%,预计达到29526元和10679元。新增城镇就业56.09万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90.9%,城乡低保补助分别提高85%和188%,城乡医保补助提高9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05%。建设保障性住房16.1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9.2万套。建成城乡公办幼儿园189所、寄宿制学校127所、标准化学校604所,中小学D级危房全面消除,引进北京实验二小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创意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成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作为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兰州入围“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安全生产四项控制指标保持平稳和下降。“平安兰州”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呈现民族和谐、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启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大市场,创办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27个、新型众创空间66家,挂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8家、研发机构18家,建立7个产业投资基金。“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16项,编制运行“五张清单一张网”,探索了项目建设“模块化”审批模式。“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组建“1+8”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合组织睦委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缔结友好城市3个。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开通到中亚、欧洲和南亚的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发运115列,南亚班列被国家列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兰州铁路口岸获批开放。启动中韩、中德等国际产业园建设。兰州正在从传统的内陆城市转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高地。

五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系统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干部作风持续转变。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84件、政协委员提案1828件,办复率100%。强化政府立法工作,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20部,制定政府规章29件。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委“双十条”规定、市委“十四条”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解决了一批不严不实的作风问题。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的加强。

五年来,全市审计、统计、税务、司法、人防、地震、供销、地方志、档案、消防、气象、校外教育和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双拥工作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各位代表,五年来兰州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为兰州各项事业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兰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中央、省属驻兰单位和新闻媒体,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树牢绝对忠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有力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必须始终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突出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必须始终紧盯城市建设中的短板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对外形象和影响力;必须始终把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兰州独特的区位优势条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向西开放中抢占先机、走向前沿;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加和提升民生福祉;必须始终强化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必须始终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守纪律、讲规矩,着力转作风、强素质,为创造人民满意的发展业绩提供坚强保证。

各位代表,过去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忽视。当前,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与全国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力不强,传统支柱产业层次不高,新的发展动能培育缓慢,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增量和结构性矛盾明显,产业性重大项目少,缺乏体量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支撑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大,城市管理不够严格精细,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各项民生设施配套总体不足,与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强烈的“省会意识”,担当力、执行力、落实力、服务力仍然不够,政务环境还需改善优化。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突出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的发展,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将迎来难得机遇。虽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不少困难,但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有利于我们创造和积累加快发展的新优势,后发赶超的时机已经成熟;虽然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动能提升和新动能培育制约因素较多,但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有利于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势必推动发展换挡和提质增效;虽然区域发展竞争不断加剧,我市参与区域竞合发展、赢得战略主动挑战很大,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有利于我们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拓展开放空间,进一步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虽然我市财力水平与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但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有利于我们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让城乡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紧紧抓住大好机遇,强化使命担当,凝聚精神力量,自觉奋发作为,就一定能够谱写兰州发展更加灿烂辉煌的美好篇章!

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兰州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导向。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突出‘一条主线’、扭住‘三大任务’、聚焦‘五大发力重点’”的目标任务,立足构建大都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物流、大市场、大平台,着力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扩大向西开放,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加快建设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8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00元和13000元以上,经济转型实现较大突破,社会和谐度明显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进一步彰显,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逐步增强。

——到2020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000元和16000元以上,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

——到2021年,新一届政府届满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000元和18000元以上,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兰州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努力在八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在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上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建设“创新之城”,使创新创造成为兰州发展的强大引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催生和壮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做大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会展经济、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把兰州打造成为带动全省、服务西北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突出“三区”率先发展,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构建产城融合新体系,重点打造城市核心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全省改革创新的特区和创新创业的高地。发挥高新区和经济区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设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努力实现创新成果倍增、经济总量翻番、综合排名提升,切实增强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三)突出项目支撑发展,在提升可持续发展后劲上实现重大突破。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进一步提高项目谋划、争取和落实能力,以大项目拉动大投资、促进大发展,力争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万亿元。推进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按照老城区“退二强三”、新区“强二优三”的思路,通过产业延伸和招商引资,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交通枢纽项目建设,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兰州率先畅通工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实施城市立体交通项目,完善“139”城市骨干路网和“321”环城公路网骨架,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网络化大交通体系。推进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城市安全等方面实施一批急需的补缺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突出攻坚促进发展,在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坚持“尊重规律、集约发展、统筹推进”的城市工作总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抓好文明城市、管廊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形成与省会地位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全力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实施路网畅通、公交优先、智慧交管、综合整治工程,力争打通市内所有断头路、瓶颈路、出口路。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实施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基本消除棚户区和危旧房。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推进“五城联创”,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兰州、宣传兰州、维护兰州、建设兰州的浓厚氛围。

(五)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在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发展的内需潜力和动能所在。我们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把远郊“三县一区”建成功能完善、发展强劲的小城市,把重点小城镇建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和人口集聚中心。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均等化、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小城镇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着力破解用地、资金等瓶颈制约,促进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六)突出文化推动发展,在提升城市魅力形象上实现重大突破。独具特色、悠久深厚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是大自然和历史赐予兰州的宝贵财富。我们将着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涵养城市精神力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绽放兰州文化的绚丽色彩。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一批大景区和特色景点,打造文化旅游标志性工程,全面提高文化旅游展示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建设,培育壮大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演艺娱乐、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的大发展,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

(七)突出绿色承载发展,在提升山水城市品质上实现重大突破。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压力大,是兰州发展的重大制约瓶颈。我们将倍加呵护兰州的山水资源,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构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让兰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努力建设西部特色山水城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实现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稳步上升,让全市人民呼吸上更加清洁的空气。推进河洪道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将市区河洪道打造成市民的休闲娱乐区、城市景观的展示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一批循环产业链示范工程,提高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力打造低碳城市。

(八)突出开放引领发展,在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立足区位优势,推进互联互通,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建成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发挥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政策平台功能,深化与俄罗斯、中西亚及欧洲的商业贸易,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争取设立兰州自由贸易区。推进文化旅游西进工程,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文交流大平台。力争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格局中,兰州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高地。

各位代表,面对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我们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就一定能再铸兰州发展的新辉煌,就一定能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三、2017年的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我们将牢牢扭住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坚定信心,增强定力,顺势而为,精准施策,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明年政府工作,最关键的是稳中求进、转型突破,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稳中求进,就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平衡。

(甘肃省)2017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