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在绥德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绥德县人民政府县长 姬跃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文化引领、城镇带动、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埋头苦干,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15亿元,同比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28亿元,同比增长14.7%;财政总收入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亿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0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9元,同比增长8.6%。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稳步推进。紧扣“11173335”精准扶贫工程,投入5795万元实现产业扶贫16555户、42215人。完成移民搬迁1557户,占年度任务的117%。投入5800多万元对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实行“一条龙”帮扶。全年下拨农村低保、五保、残疾人、高龄和临时救助金1.1亿元。投入1264万元为79个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组织,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保证金,撬动1亿元银行贷款,为贫困户提供全额贴息贷款。给8440名贫困人口报付医疗费用3191万元,完成63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472.2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52个贫困村、18940户4712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17%下降至2%,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注重园区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强化财政资金整合,健全“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8个,其中:省部级4个、市级5个、县级39个,形成以省部级园区为支撑,市、县级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实施特色瓜果采摘园1100亩,标准化果园5000亩,山地苹果种植面积达15.17万亩,连续三届荣获全省果博会金奖,苹果总产值突破2亿元。培育奥源食品有限公司、恒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4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建成玉米、大豆、蓖麻、谷子等高产示范基地97个,设施大棚265个,粮食总产量达9.5万吨,实现农业“十三连丰”。新上规模养殖场44个,畜牧业产值达3.8亿元。完成造林6.13万亩、森林抚育2.8万亩、低产改造3.5万亩、核桃基地建设1.2万亩、退耕还林7500亩,林草覆盖率达30%。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02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2座、补修加固88座,新建农村饮水工程87处,镇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3处。完成步行街、八库小区、旧县委家属楼、将军沟等地的自来水管网延伸和加压站扩建工程,完成四十里铺镇龙凤山项目单家屯小流域水保工程,苏家圪凸水保示范园通过省级挂牌验收。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采取果断措施破解投资和阻工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年共安排重点项目50个,总投资31.53亿元,年度投资16.23亿元,开工率达82%。其中,物流园区镁合金项目股权重组成功,中低压配网升级改造、千里绿色长廊、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圆满完工;307国道改建、特高压输变电、沿黄公路三期工程和绥延高速征迁有序推进;档案馆、疾控中心、石家沟水库、四十里铺污水管网等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引资额达10.8亿元。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县本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企业扶持资金510万元,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65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长运汽车运输集团、臻梦镁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新四板挂牌。全县规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6.12亿元,15个省级成长梯队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96亿元,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84%。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文化旅游不断壮大。不断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步伐,文化广场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名州文化旅游街区,巽地楼完成主体验收,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进入布展阶段,西门恢复完成主体工程,扶苏文化苑即将完成“壹统苑”主体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圆满完成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绥德分会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全国文艺“群星奖”展演和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全国巡回踢馆赛两大赛事。同时,充分利用《平凡的世界》拍摄地郭家沟村、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和首届“金秋绥德•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旅游热潮,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157.72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7.92亿元,增速达12.5%。
——坚持城镇建管并重,城镇面貌显著提升。围绕建设榆林副中心城市目标,加强镇村规划编制工作,五里店片区控规、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通过县级评审,郭家沟、常家沟、艾家沟三个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通过住建部核准,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65%。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22个村庄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府州大道完成道路硬化及管网工程,将军沟、寺沟、二沟道路改造工程圆满完工,城东新区完成规划路、纬一路道路硬化及管网工程,龙湾北区河堤道路、五里店大桥、地下管线普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574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名州镇、田庄镇、四十里铺镇、义合镇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实现景苑小区、怡苑小区692套保障房分配入住,实施义合城洼、吉镇阳洼等11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面加快“一城五创”,强化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认真贯彻新《环保法》,深入开展城区大气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9.4%、9.6%、7.2%和10%,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5天。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1%。开发公益性岗位491个,城镇新增就业1980人,转移就业6.9万人,失业率稳控在3.9%以内。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各类参保人数达26.9万人,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范运作。扎实开展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一站式”医疗救助和优待抚恤工作,下拨各类救助资金2.12亿元。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PPP模式成立光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农村幸福院50所、老年餐桌20个。实行15年免费教育,“双高双普”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城区幼儿园2所、在建3所。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高考应届生二本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二。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农合筹集标准提高到每人570元,参合率为99.17%。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6‰,被省卫计委授予“全省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县”称号。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开展了食品药品综合整治“亮剑行动”,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行政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31件,政协委员提案36件,办结率达100%;二是深化“两学一做”和廉政警示教育。增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累计建立问题清单16548份,整改台账714份,共梳理问题426条,完成整改408条,整改率为95.8%。纪检监察部门立案202起,其中,科级干部案件28起,党政纪处分252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三是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断加大萎缩性事业单位的撤并整合力度,县游泳馆实行市场化运营,全面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形成市、县、镇、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四是严格执行信访案件包案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着力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2016年,县级领导累计接访42批1126人次,按期办结率达93%。办理中省市交办信访案件74件,按期报结率达97.4%;五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起,未发生3人以上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六是扎实开展“平安绥德”建设,积极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91 起,查处治安案件1169起,行政拘留641人,强戒190人,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明显提升。
同时,国有、审计、物价、质监、工商等事业健康发展,电力、通信、金融、气象、人防、供销联社等部门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县人大、政协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苦拼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驻绥部队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亟待拓宽;工业产业发展缓慢,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城乡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服务承载能力有待提升;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引导教育重视不够,信访维稳形势不容乐观;干部作风、开拓创新意识和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主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水平较低,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各自为政、政令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2017年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2017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既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落实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按照省市“追赶超越”安排部署,经县委、县政府充分调研讨论,确立了“干部作风学习韩城市、全域旅游学习凤县、精准脱贫学习商南县、农业产业学习白水县、美丽乡村学习平利县、园区建设学习眉县霸王河、综合排名越入七十位以内”的“六学一越”追赶超越目标。全面学习韩城的干部作风和投资环境、学习凤县围绕县域自然资源打造全域旅游的先进理念、学习商南“公司+农户”产业脱贫和考核奖惩脱贫攻坚模式、学习白水农业及苹果产业发展经验、学习平利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先进理念、学习眉县园区招商和钛合金产业发展经验,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县域排名指标,牵头部门前5位次的要保持、5-10位次的进1位、10-20位次的进2位、20-30位次的进3位、30-40位次的进4位、40-50位次的进5位、50位次以后的进10位,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至少进位6位以上,力争进入前50位。
为圆满完成2017年度全县“追赶超越”各项目标任务,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陕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文化引领、城镇带动、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全国文化强县、西北旅游名县和榆林副中心城市”目标,以党建引领全局、以脱贫统揽全局,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叠加优势,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工业发展新型化、项目拉动效益化、招商创业多元化而努力奋斗。
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左右;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在1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左右。 这些目标,既符合绥德当前的发展实际,也符合追赶超越“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精神和内在要求,我们要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实现今年发展目标,必须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追赶超越”,重点要做到“五个扎实”:一要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石雕和农副产品加工、黄土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培育现代特色产业集群,激发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示范推广,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种培育,强化商标和品牌注册,重点发展以外向型苹果产业为龙头的现代特色农业;三要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秦汉名邦、天下名州、全国五乡”和“三十里铺、绥德汉”文化自信,努力把绥德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强县,西北旅游名县;四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网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五要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抓党建、转作风、促发展”为目标,切实增强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运用“三项机制”推动工作落实,把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融入到社会发展全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全市最佳投资环境。
三、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注重提质增效,狠抓精准脱贫,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积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示范推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注重园区示范引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一抓园区建设。在巩固现有48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10个省市县级园区,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面;二抓苹果产业。主动与省果业局、省检疫局对接,落实我县与米脂、子洲、清涧、市检疫局联合签署的合作协议,主动与浙大、西农大和重庆八戒公司等院校企业合作,着力打造提质增效成龄示范果园13个,幼龄标准园16个、标准化果园8个;三抓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改造设施农业1万亩,创建马铃薯、玉米等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新栽核桃、苹果2.6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10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培育各类养殖大户50户,畜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四抓生态治理。实施“三北”五期防护林6000亩、退耕还林1万亩、森林抚育6000亩、通道绿化1000亩,新修或维修林业产业生产道路100公里。完成国家水保重点建设2016年度龙凤山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固病险淤地坝10座,实施薛家峁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6处,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十个一”为抓手,整合各类涉农政策和扶贫资金,充分发挥十五个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六大工程”。一是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坚持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逐镇确定1-2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苹果、养殖、食用菌、文化旅游等本地优势产业。深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优先安排贫困人口从事服务性岗位,让贫困户在生态补偿中获得收益;二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全面完成2017年度4600名贫困人口移民搬迁任务,重点做好无安全住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安置工作。重点解决影响搬迁工作的突出问题,强化搬迁资金项目监管,防范处置各类风险,注重后续帮扶,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三是实施金融脱贫工程。深化与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合作,加速协议贷款资金落地,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提供及时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大各类扶贫专项资金整合,建立长期投入补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推广“助保贷”“产业贷”等金融产品,真正发挥金融对脱贫的助推作用;四是实施教育脱贫工程。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实现贫困家庭永久脱贫的有力抓手,认真做好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一条龙”扶贫救助工作。坚持把“智力”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摒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奔小康”的消极思想,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开展贫困十星级文明户评星定级活动,着力培育道德守礼、勤劳节俭、敬老孝老、诚信友善的社会新风,努力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五是实施社保兜底工程。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15元,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加大对重特大疾病救助,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报销金额,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六是实施社会帮扶工程。全力抓好全县90个部门单位和223名第一书记驻村结对帮扶工作,主动做好中央定点扶贫和省、市级部门驻村联户扶贫衔接工作。同时,广泛动员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公益、慈善等社会扶贫,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着力构建各方联动、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到今年年底高标准退出贫困县行列,为2019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严格按照《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标准,启动实施以“规划建设之美、生态环境之美、创业殷实之美、人文品德之美、组织保障之美”为重点的30个“美丽乡村和传统古村落”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景区标准”原则,对乡村所有新建和改造房屋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建筑风格和装修色调等,确保民居与当地自然景观、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狠抓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德化“五化”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文化、一镇一业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核桃、红枣、芝麻蜜香瓜、养殖、文化旅游、特色小吃为主的本地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开展以特色种植、林业果业、乡村旅游等为主的专业镇村创建培育工作,全力实现镇村产业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
(二)强化项目支撑,注重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狠抓项目建设。今年全县安排重大项目共5大类124个,总投资202.3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0.7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67个,续建项目19个,前期项目38个。项目建设任务重、要求高。要继续实行“五个一”包抓机制,夯实责任单位目标考核,坚持资金向项目靠拢、资源向项目汇聚、政策向项目倾斜,全力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环境保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继续推进307国道北过境线、路家洼至井焉四级公路、沿黄公路三期工程、五里店大桥、德兴路道路及综合管廊、三峡新能源风电等续建项目。重点实施242石合铺至裴家峁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杨大沟至新家峁县乡公路、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石家沟水库、无定河综合治理、榆商高速绥德至延川段建设以及绥延高速柳家庄出口至县城段连接等工程。积极谋划绥德县通用机场及航校建设项目、第二水厂建设、枣林坪引水工程、城区110变电站搬迁和绥德古城及围窑等古建筑群修复保护等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开展“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和“全民招商、公益招商、慈善招商”活动,整合国有资产,加大金融、国有资产融资力度,强化PPP项目的策划包装,严格按“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六位一体”要求狠抓落实,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县政府每年召开两次招商引资大会,各镇每半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招商引资会,确保全年各类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办好农历“3月28”和“8月2”两个传统陕北旱码头物资交流和商贸文化旅游节,深入开展“雁归圆梦工程”和“点亮名州工程”,建立绥德籍在外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亲情档案,加强与结对帮扶县区和走出家乡的绥德人沟通联络,鼓励和引导在外企业家来绥创业,互动合作同创共赢。
(三)坚持文化自信,狠抓文化旅游,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坚持不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强化文化园区和产业建设。坚持文化自信,全面开展全域旅游和全省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创新文化旅游建设、管理、运营、人才、市场“五位一体、同步推进”模式,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服”八字方针,深入开展“3616+”工程。启动名州文化旅游街区和以黄土风情园、创新园区,以郭家沟、三十里铺为主的3个4A级景区创建;启动合龙山、郝家桥、一步岩、崔家湾绿源、党氏庄园、义合古镇6个3A级景区创建;着力打造16个精品旅游小镇,全面推进若干个中省级农业、林业、水利示范园区景区提升建设。实施扶苏文化苑二期、河山艺术区、高家祠堂、北门坡至文庙小吃商贸一条街等项目,完成西门修复、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布展和抗大等革命旧址维修保护。
强化宣传引导和品牌建设。加大绥德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和服务引导,鼓励引导社会资金采取PPP、股份制等合作模式多元投入,大力支持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开发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及酒店、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支持培育一大批旅游文化人才、旅行社和文化创意公司,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通过西洽会、旅博会和媒体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线路和品牌建设,着力加大以民俗旅游、革命历史和沿黄旅游为主的三条旅游环线建设力度,认真做好五里湾-郝家桥-紫柏湾旅游环线建设的可研、环评等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着力打造以“一首旅游歌曲、两部旅游大戏、三个精品演出剧团、十五部乡村民间小戏”为主的“12315”精品文化工程;着力创建以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努力把绥德打造成为陕西省文化旅游街区、西北文化旅游聚集地、国家黄河公园中心城市、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不断提升绥德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化文体惠民和民风教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培训、创作激励和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和广电网络“户户通”、数字影院、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和网络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体活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同时,以“绥民有德”全民诚信教育“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为指引,切实加强“绥民有德、文明家园”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建好管好用好一个农家书屋、建好管好用好一个村广播室、有乡村文明一条街、有一个善行义举榜、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个道德讲堂、有一整套乡规民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十个一”为重点的镇风、村风、家风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讲诚信、比奉献、敢担当的绥德人风尚和绥德汉精神。
(四)依托园区聚集,发展新型工业,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坚持新型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以物流园区为载体,加快新型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石雕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加快园区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吸引投资和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发展以镁合金为主的新型材料加工,实施年产10000吨高精度宽幅镁合金板棒材项目、年产1万吨聚乙烯(PE)管材扩建项目。积极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实施年加工8000吨杂粮产业链建设项目和年加工5000吨核桃红枣系列产品等项目。积极启动“陕北工匠”石雕文化创业产业园区建设,办好“天下名州”绥德石雕文化艺术节。认真做好年产40万吨液化天然气及供气管网项目前期工作。
扶持非公经济。坚持“放开、减负、解难、引导”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鼓励引导非公企业扩规模、稳增长,加快非公经济调整转型。全力加强政银企合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政银企对接座谈会议,严格落实非公经济奖励补助办法,全力扶持6家新四板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产业,引进淘宝和京东公司,加大电商示范县工程建设进度。按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求,着力培育“绥德好产品,市场好口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全面启动城乡“道德诚信信贷”工程,切实发挥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重振“绥德经济旱码头”成效显著。
(五)注重建管并重,坚持生态立县,推进城镇统筹发展。
以加快建设榆林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引领、集镇辐射带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重点镇总体规划,统筹抓好城乡功能布局调整和城乡古城山水景观详细或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控,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有效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制度,强化新增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管控,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加快“撤县设市”步伐,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和陕西省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树立城市建设“有山水、有文化、有内涵、有意境”的旅游城市新理念,把县城、村镇当“精品景区”来打造。实施呜咽泉村新农村建设、上郡五路、张家砭滨河道路、龙湾北区滨河路道路及管网工程,新建大理河纵向桥、五里湾农贸综合市场、55个公用自行车站点和北门坡仿古人行天桥,完成县城周围巷道和山体亮化、供水管网改造、四十里铺镇污水管网、镇定南街硬化、农网升级改造、张家砭镇至城东新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和四十里铺镇684户安置房建设任务,积极做好城西快速干道、府州大道延伸段建设等前期工作。
强化城镇创建管理。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共场所市场化机制,扎实推进“一城五创”。大力实施城市“蓝天、碧水、宁静、绿化、人美”工程,加快城市出入口和河道环境整治、周边山体绿化、城市大道美化项目建设。加大国道沿线环境卫生治理,积极开展农村环卫保洁。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石家湾镇、田庄镇和张家砭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依法强化执法管理,继续开展“打非治违”,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乡村。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新《环保法》,坚决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一票否决和“三同时”制度,强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保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协调配合,依法加大环保责任追究。扎实做好“两河”保护,严管“两厂”建设,完成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实施大气污染、水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着力抓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9天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2%。让绥德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六)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严格落实15年免费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陕北“五乡”民俗文化进校园内涵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优化办学条件,新建城东完全中学,第七和第九小学,第八、第十、十一和十二幼儿园。完成辛店、五小校舍改造,完成刘家湾小学、四十铺重远小学和赵家砭小学教学综合楼主体及附属工程建设,认真做好第八小学、第十三幼儿园的前期工作。恢复建设雕山书院、文庙等一批古建筑教育资源。强化“绥民有德和诚信名州”教育,全面开展“笔祖蒙恬杯”中国书法之城创建活动,确保圆满完成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2020年省级“双高双普”达标验收工作。
加快医疗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崔家湾、义合、薛家峁等3所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疾控中心尾留工程,认真做好县医院综合楼建设、中医院迁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打造南部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大病救助、职工互助、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95%以上。不断加大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城区中心敬老院和区域敬老院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吸纳能力,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做好公益岗位开发和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充分发挥绥德籍在外创业能人的渠道、信息、资源优势,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夯实监管责任,全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创新提升社会治理。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不断深化“平安绥德”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畅通信访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诚信绥德”建设活动,狠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严格执行新《安全生产法》,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落实安全监管、属地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七)深化职能转变,狠抓干部作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我们将严格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勤政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着力加强“为民务实、开拓创新、廉洁高效”型政府建设,为完成追赶超越的重大使命提供坚强保障。
以为民务实为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依法履行政府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对法定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强化项目审计监管和工程招投标管理。真正把精力放在谋发展、抓项目、优环境上,真正把本领体现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全面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障等职能,不断强化为民务实型政府建设。
以开拓创新为第一动力。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升华“多规合一”成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服务事项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实行“马上就办”,首问负责,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进“诚信绥德、阳光政务”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应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改革。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着力破解农业不强、农民不富、产业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和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的难题,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不断强化开拓创新型政府建设。
以廉洁高效为第一追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狠抓“四风”问题整改,坚决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把“追赶超越”、“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五个扎实”等活动贯穿到政府各项工作始终,积极营造转变作风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三项机制”落地生根,重点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为官不为”问题,切实强化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和镇村两级干部的考核问责,积极做好考核结果应用,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不断强化廉洁高效型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绥德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寄予厚望,新的历史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36万干部群众提振精神、追赶超越,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绥德而努力奋斗!
绥德县人民政府县长 姬跃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文化引领、城镇带动、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埋头苦干,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15亿元,同比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28亿元,同比增长14.7%;财政总收入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亿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0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9元,同比增长8.6%。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稳步推进。紧扣“11173335”精准扶贫工程,投入5795万元实现产业扶贫16555户、42215人。完成移民搬迁1557户,占年度任务的117%。投入5800多万元对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实行“一条龙”帮扶。全年下拨农村低保、五保、残疾人、高龄和临时救助金1.1亿元。投入1264万元为79个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组织,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保证金,撬动1亿元银行贷款,为贫困户提供全额贴息贷款。给8440名贫困人口报付医疗费用3191万元,完成63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472.2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52个贫困村、18940户4712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17%下降至2%,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注重园区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强化财政资金整合,健全“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8个,其中:省部级4个、市级5个、县级39个,形成以省部级园区为支撑,市、县级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实施特色瓜果采摘园1100亩,标准化果园5000亩,山地苹果种植面积达15.17万亩,连续三届荣获全省果博会金奖,苹果总产值突破2亿元。培育奥源食品有限公司、恒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4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建成玉米、大豆、蓖麻、谷子等高产示范基地97个,设施大棚265个,粮食总产量达9.5万吨,实现农业“十三连丰”。新上规模养殖场44个,畜牧业产值达3.8亿元。完成造林6.13万亩、森林抚育2.8万亩、低产改造3.5万亩、核桃基地建设1.2万亩、退耕还林7500亩,林草覆盖率达30%。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02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2座、补修加固88座,新建农村饮水工程87处,镇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3处。完成步行街、八库小区、旧县委家属楼、将军沟等地的自来水管网延伸和加压站扩建工程,完成四十里铺镇龙凤山项目单家屯小流域水保工程,苏家圪凸水保示范园通过省级挂牌验收。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采取果断措施破解投资和阻工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年共安排重点项目50个,总投资31.53亿元,年度投资16.23亿元,开工率达82%。其中,物流园区镁合金项目股权重组成功,中低压配网升级改造、千里绿色长廊、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圆满完工;307国道改建、特高压输变电、沿黄公路三期工程和绥延高速征迁有序推进;档案馆、疾控中心、石家沟水库、四十里铺污水管网等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引资额达10.8亿元。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县本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企业扶持资金510万元,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65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长运汽车运输集团、臻梦镁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新四板挂牌。全县规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6.12亿元,15个省级成长梯队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96亿元,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84%。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文化旅游不断壮大。不断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步伐,文化广场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名州文化旅游街区,巽地楼完成主体验收,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进入布展阶段,西门恢复完成主体工程,扶苏文化苑即将完成“壹统苑”主体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圆满完成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绥德分会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全国文艺“群星奖”展演和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全国巡回踢馆赛两大赛事。同时,充分利用《平凡的世界》拍摄地郭家沟村、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和首届“金秋绥德•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旅游热潮,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157.72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7.92亿元,增速达12.5%。
——坚持城镇建管并重,城镇面貌显著提升。围绕建设榆林副中心城市目标,加强镇村规划编制工作,五里店片区控规、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通过县级评审,郭家沟、常家沟、艾家沟三个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通过住建部核准,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65%。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22个村庄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府州大道完成道路硬化及管网工程,将军沟、寺沟、二沟道路改造工程圆满完工,城东新区完成规划路、纬一路道路硬化及管网工程,龙湾北区河堤道路、五里店大桥、地下管线普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574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名州镇、田庄镇、四十里铺镇、义合镇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实现景苑小区、怡苑小区692套保障房分配入住,实施义合城洼、吉镇阳洼等11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面加快“一城五创”,强化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认真贯彻新《环保法》,深入开展城区大气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9.4%、9.6%、7.2%和10%,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5天。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1%。开发公益性岗位491个,城镇新增就业1980人,转移就业6.9万人,失业率稳控在3.9%以内。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各类参保人数达26.9万人,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范运作。扎实开展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一站式”医疗救助和优待抚恤工作,下拨各类救助资金2.12亿元。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PPP模式成立光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农村幸福院50所、老年餐桌20个。实行15年免费教育,“双高双普”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城区幼儿园2所、在建3所。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高考应届生二本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二。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农合筹集标准提高到每人570元,参合率为99.17%。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6‰,被省卫计委授予“全省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县”称号。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开展了食品药品综合整治“亮剑行动”,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行政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31件,政协委员提案36件,办结率达100%;二是深化“两学一做”和廉政警示教育。增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累计建立问题清单16548份,整改台账714份,共梳理问题426条,完成整改408条,整改率为95.8%。纪检监察部门立案202起,其中,科级干部案件28起,党政纪处分252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三是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断加大萎缩性事业单位的撤并整合力度,县游泳馆实行市场化运营,全面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形成市、县、镇、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四是严格执行信访案件包案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着力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2016年,县级领导累计接访42批1126人次,按期办结率达93%。办理中省市交办信访案件74件,按期报结率达97.4%;五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起,未发生3人以上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六是扎实开展“平安绥德”建设,积极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91 起,查处治安案件1169起,行政拘留641人,强戒190人,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明显提升。
同时,国有、审计、物价、质监、工商等事业健康发展,电力、通信、金融、气象、人防、供销联社等部门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县人大、政协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苦拼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驻绥部队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亟待拓宽;工业产业发展缓慢,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城乡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服务承载能力有待提升;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引导教育重视不够,信访维稳形势不容乐观;干部作风、开拓创新意识和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主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水平较低,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各自为政、政令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2017年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2017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既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落实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按照省市“追赶超越”安排部署,经县委、县政府充分调研讨论,确立了“干部作风学习韩城市、全域旅游学习凤县、精准脱贫学习商南县、农业产业学习白水县、美丽乡村学习平利县、园区建设学习眉县霸王河、综合排名越入七十位以内”的“六学一越”追赶超越目标。全面学习韩城的干部作风和投资环境、学习凤县围绕县域自然资源打造全域旅游的先进理念、学习商南“公司+农户”产业脱贫和考核奖惩脱贫攻坚模式、学习白水农业及苹果产业发展经验、学习平利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先进理念、学习眉县园区招商和钛合金产业发展经验,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县域排名指标,牵头部门前5位次的要保持、5-10位次的进1位、10-20位次的进2位、20-30位次的进3位、30-40位次的进4位、40-50位次的进5位、50位次以后的进10位,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至少进位6位以上,力争进入前50位。
为圆满完成2017年度全县“追赶超越”各项目标任务,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陕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文化引领、城镇带动、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全国文化强县、西北旅游名县和榆林副中心城市”目标,以党建引领全局、以脱贫统揽全局,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叠加优势,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工业发展新型化、项目拉动效益化、招商创业多元化而努力奋斗。
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左右;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在1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左右。 这些目标,既符合绥德当前的发展实际,也符合追赶超越“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精神和内在要求,我们要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实现今年发展目标,必须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追赶超越”,重点要做到“五个扎实”:一要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石雕和农副产品加工、黄土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培育现代特色产业集群,激发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示范推广,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种培育,强化商标和品牌注册,重点发展以外向型苹果产业为龙头的现代特色农业;三要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秦汉名邦、天下名州、全国五乡”和“三十里铺、绥德汉”文化自信,努力把绥德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强县,西北旅游名县;四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网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五要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抓党建、转作风、促发展”为目标,切实增强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运用“三项机制”推动工作落实,把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融入到社会发展全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全市最佳投资环境。
三、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注重提质增效,狠抓精准脱贫,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积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示范推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注重园区示范引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一抓园区建设。在巩固现有48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10个省市县级园区,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面;二抓苹果产业。主动与省果业局、省检疫局对接,落实我县与米脂、子洲、清涧、市检疫局联合签署的合作协议,主动与浙大、西农大和重庆八戒公司等院校企业合作,着力打造提质增效成龄示范果园13个,幼龄标准园16个、标准化果园8个;三抓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改造设施农业1万亩,创建马铃薯、玉米等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新栽核桃、苹果2.6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10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培育各类养殖大户50户,畜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四抓生态治理。实施“三北”五期防护林6000亩、退耕还林1万亩、森林抚育6000亩、通道绿化1000亩,新修或维修林业产业生产道路100公里。完成国家水保重点建设2016年度龙凤山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固病险淤地坝10座,实施薛家峁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6处,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十个一”为抓手,整合各类涉农政策和扶贫资金,充分发挥十五个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六大工程”。一是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坚持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逐镇确定1-2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苹果、养殖、食用菌、文化旅游等本地优势产业。深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优先安排贫困人口从事服务性岗位,让贫困户在生态补偿中获得收益;二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全面完成2017年度4600名贫困人口移民搬迁任务,重点做好无安全住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安置工作。重点解决影响搬迁工作的突出问题,强化搬迁资金项目监管,防范处置各类风险,注重后续帮扶,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三是实施金融脱贫工程。深化与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合作,加速协议贷款资金落地,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提供及时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大各类扶贫专项资金整合,建立长期投入补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推广“助保贷”“产业贷”等金融产品,真正发挥金融对脱贫的助推作用;四是实施教育脱贫工程。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实现贫困家庭永久脱贫的有力抓手,认真做好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一条龙”扶贫救助工作。坚持把“智力”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摒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奔小康”的消极思想,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开展贫困十星级文明户评星定级活动,着力培育道德守礼、勤劳节俭、敬老孝老、诚信友善的社会新风,努力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五是实施社保兜底工程。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15元,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加大对重特大疾病救助,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报销金额,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六是实施社会帮扶工程。全力抓好全县90个部门单位和223名第一书记驻村结对帮扶工作,主动做好中央定点扶贫和省、市级部门驻村联户扶贫衔接工作。同时,广泛动员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公益、慈善等社会扶贫,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着力构建各方联动、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到今年年底高标准退出贫困县行列,为2019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严格按照《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标准,启动实施以“规划建设之美、生态环境之美、创业殷实之美、人文品德之美、组织保障之美”为重点的30个“美丽乡村和传统古村落”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景区标准”原则,对乡村所有新建和改造房屋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建筑风格和装修色调等,确保民居与当地自然景观、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狠抓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德化“五化”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文化、一镇一业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核桃、红枣、芝麻蜜香瓜、养殖、文化旅游、特色小吃为主的本地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开展以特色种植、林业果业、乡村旅游等为主的专业镇村创建培育工作,全力实现镇村产业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
(二)强化项目支撑,注重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狠抓项目建设。今年全县安排重大项目共5大类124个,总投资202.3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0.7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67个,续建项目19个,前期项目38个。项目建设任务重、要求高。要继续实行“五个一”包抓机制,夯实责任单位目标考核,坚持资金向项目靠拢、资源向项目汇聚、政策向项目倾斜,全力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环境保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继续推进307国道北过境线、路家洼至井焉四级公路、沿黄公路三期工程、五里店大桥、德兴路道路及综合管廊、三峡新能源风电等续建项目。重点实施242石合铺至裴家峁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杨大沟至新家峁县乡公路、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石家沟水库、无定河综合治理、榆商高速绥德至延川段建设以及绥延高速柳家庄出口至县城段连接等工程。积极谋划绥德县通用机场及航校建设项目、第二水厂建设、枣林坪引水工程、城区110变电站搬迁和绥德古城及围窑等古建筑群修复保护等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开展“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和“全民招商、公益招商、慈善招商”活动,整合国有资产,加大金融、国有资产融资力度,强化PPP项目的策划包装,严格按“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六位一体”要求狠抓落实,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县政府每年召开两次招商引资大会,各镇每半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招商引资会,确保全年各类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办好农历“3月28”和“8月2”两个传统陕北旱码头物资交流和商贸文化旅游节,深入开展“雁归圆梦工程”和“点亮名州工程”,建立绥德籍在外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亲情档案,加强与结对帮扶县区和走出家乡的绥德人沟通联络,鼓励和引导在外企业家来绥创业,互动合作同创共赢。
(三)坚持文化自信,狠抓文化旅游,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坚持不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强化文化园区和产业建设。坚持文化自信,全面开展全域旅游和全省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创新文化旅游建设、管理、运营、人才、市场“五位一体、同步推进”模式,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服”八字方针,深入开展“3616+”工程。启动名州文化旅游街区和以黄土风情园、创新园区,以郭家沟、三十里铺为主的3个4A级景区创建;启动合龙山、郝家桥、一步岩、崔家湾绿源、党氏庄园、义合古镇6个3A级景区创建;着力打造16个精品旅游小镇,全面推进若干个中省级农业、林业、水利示范园区景区提升建设。实施扶苏文化苑二期、河山艺术区、高家祠堂、北门坡至文庙小吃商贸一条街等项目,完成西门修复、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布展和抗大等革命旧址维修保护。
强化宣传引导和品牌建设。加大绥德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和服务引导,鼓励引导社会资金采取PPP、股份制等合作模式多元投入,大力支持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开发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及酒店、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支持培育一大批旅游文化人才、旅行社和文化创意公司,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通过西洽会、旅博会和媒体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线路和品牌建设,着力加大以民俗旅游、革命历史和沿黄旅游为主的三条旅游环线建设力度,认真做好五里湾-郝家桥-紫柏湾旅游环线建设的可研、环评等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着力打造以“一首旅游歌曲、两部旅游大戏、三个精品演出剧团、十五部乡村民间小戏”为主的“12315”精品文化工程;着力创建以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努力把绥德打造成为陕西省文化旅游街区、西北文化旅游聚集地、国家黄河公园中心城市、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不断提升绥德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化文体惠民和民风教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培训、创作激励和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和广电网络“户户通”、数字影院、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和网络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体活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同时,以“绥民有德”全民诚信教育“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为指引,切实加强“绥民有德、文明家园”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建好管好用好一个农家书屋、建好管好用好一个村广播室、有乡村文明一条街、有一个善行义举榜、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个道德讲堂、有一整套乡规民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十个一”为重点的镇风、村风、家风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讲诚信、比奉献、敢担当的绥德人风尚和绥德汉精神。
(四)依托园区聚集,发展新型工业,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坚持新型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以物流园区为载体,加快新型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石雕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加快园区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吸引投资和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发展以镁合金为主的新型材料加工,实施年产10000吨高精度宽幅镁合金板棒材项目、年产1万吨聚乙烯(PE)管材扩建项目。积极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实施年加工8000吨杂粮产业链建设项目和年加工5000吨核桃红枣系列产品等项目。积极启动“陕北工匠”石雕文化创业产业园区建设,办好“天下名州”绥德石雕文化艺术节。认真做好年产40万吨液化天然气及供气管网项目前期工作。
扶持非公经济。坚持“放开、减负、解难、引导”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鼓励引导非公企业扩规模、稳增长,加快非公经济调整转型。全力加强政银企合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政银企对接座谈会议,严格落实非公经济奖励补助办法,全力扶持6家新四板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产业,引进淘宝和京东公司,加大电商示范县工程建设进度。按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求,着力培育“绥德好产品,市场好口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全面启动城乡“道德诚信信贷”工程,切实发挥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重振“绥德经济旱码头”成效显著。
(五)注重建管并重,坚持生态立县,推进城镇统筹发展。
以加快建设榆林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引领、集镇辐射带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重点镇总体规划,统筹抓好城乡功能布局调整和城乡古城山水景观详细或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控,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有效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制度,强化新增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管控,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加快“撤县设市”步伐,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和陕西省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树立城市建设“有山水、有文化、有内涵、有意境”的旅游城市新理念,把县城、村镇当“精品景区”来打造。实施呜咽泉村新农村建设、上郡五路、张家砭滨河道路、龙湾北区滨河路道路及管网工程,新建大理河纵向桥、五里湾农贸综合市场、55个公用自行车站点和北门坡仿古人行天桥,完成县城周围巷道和山体亮化、供水管网改造、四十里铺镇污水管网、镇定南街硬化、农网升级改造、张家砭镇至城东新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和四十里铺镇684户安置房建设任务,积极做好城西快速干道、府州大道延伸段建设等前期工作。
强化城镇创建管理。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共场所市场化机制,扎实推进“一城五创”。大力实施城市“蓝天、碧水、宁静、绿化、人美”工程,加快城市出入口和河道环境整治、周边山体绿化、城市大道美化项目建设。加大国道沿线环境卫生治理,积极开展农村环卫保洁。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石家湾镇、田庄镇和张家砭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依法强化执法管理,继续开展“打非治违”,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乡村。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新《环保法》,坚决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一票否决和“三同时”制度,强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保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协调配合,依法加大环保责任追究。扎实做好“两河”保护,严管“两厂”建设,完成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实施大气污染、水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着力抓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9天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2%。让绥德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六)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严格落实15年免费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陕北“五乡”民俗文化进校园内涵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优化办学条件,新建城东完全中学,第七和第九小学,第八、第十、十一和十二幼儿园。完成辛店、五小校舍改造,完成刘家湾小学、四十铺重远小学和赵家砭小学教学综合楼主体及附属工程建设,认真做好第八小学、第十三幼儿园的前期工作。恢复建设雕山书院、文庙等一批古建筑教育资源。强化“绥民有德和诚信名州”教育,全面开展“笔祖蒙恬杯”中国书法之城创建活动,确保圆满完成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2020年省级“双高双普”达标验收工作。
加快医疗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崔家湾、义合、薛家峁等3所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疾控中心尾留工程,认真做好县医院综合楼建设、中医院迁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打造南部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大病救助、职工互助、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95%以上。不断加大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城区中心敬老院和区域敬老院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吸纳能力,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做好公益岗位开发和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充分发挥绥德籍在外创业能人的渠道、信息、资源优势,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夯实监管责任,全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创新提升社会治理。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不断深化“平安绥德”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畅通信访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诚信绥德”建设活动,狠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严格执行新《安全生产法》,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落实安全监管、属地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七)深化职能转变,狠抓干部作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我们将严格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勤政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着力加强“为民务实、开拓创新、廉洁高效”型政府建设,为完成追赶超越的重大使命提供坚强保障。
以为民务实为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依法履行政府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对法定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强化项目审计监管和工程招投标管理。真正把精力放在谋发展、抓项目、优环境上,真正把本领体现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全面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障等职能,不断强化为民务实型政府建设。
以开拓创新为第一动力。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升华“多规合一”成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服务事项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实行“马上就办”,首问负责,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进“诚信绥德、阳光政务”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应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改革。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着力破解农业不强、农民不富、产业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和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的难题,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不断强化开拓创新型政府建设。
以廉洁高效为第一追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狠抓“四风”问题整改,坚决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把“追赶超越”、“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五个扎实”等活动贯穿到政府各项工作始终,积极营造转变作风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三项机制”落地生根,重点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为官不为”问题,切实强化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和镇村两级干部的考核问责,积极做好考核结果应用,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不断强化廉洁高效型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绥德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寄予厚望,新的历史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36万干部群众提振精神、追赶超越,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绥德而努力奋斗!
(陕西省)2017年绥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